在能源领域,山东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创新模式?从“衣食住行”中的“住”谈起。
“整体建筑测算下来,我们的运行能耗扣除可再生能源的话,大概每平米每年消耗量为50度电,比常规建筑能源消耗降低60%以上。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合计超过1万吨。”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天山路与珠江路交界处,正在开展室外绿色施工和室内家具安装的万华人才中心,是山东省最大规模的“近零能耗”建筑群,最多可容纳4000人。8月底这里将达到入住条件,10月底正式投入使用,万华员工将在“近零能耗”建筑里开启“近零能耗”生活。
绿色建筑、绿色商场、低碳社区以及低碳产品……在烟台,“低碳绿”已然成为最亮主打色。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十四五”以来已新增绿色建筑3400多万平方米,烟台也因此获评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同时,烟台创建了4个国家级绿色商场,2家企业通过低碳产品认证,财政绿色采购占比达88.24%。
(资料图)
无论是建筑建造还是工业制造,能源同样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向“绿”向“新”而行,山东正聚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样本。
山东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海上光伏、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8382万千瓦、半年增加921万千瓦,占比达到41.8%;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达到283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勇当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先锋,烟台交出鲜亮的能源“绿色答卷”: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全省第一,实现全国第一次核能供暖,发出全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和全球第一度海上漂浮式光伏发电——烟台能源发展实现了“五个第一”。截至7月初,烟台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236.54万千瓦,占全市装机容量的55.9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而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开发,为缓解风光发电与用电负荷的不匹配、降低弃风弃光率,国内不少省份在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申报方案中,被要求“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储能设施或提供相应的调峰能力”。
作为2022年度山东省储能示范项目,烟台市福山区100MW/200MWh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正为调整地区能源结构、助力电网削峰填谷、保障电网供需平衡、提升供电可靠性以及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这是烟台三个独立储能电站的其中一个,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有32套储能单元,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约6000万千瓦时,压减煤炭消费约2万吨。”该储能电站站长张运明表示,6月30日,项目实现一次性全容量并网,这对降低煤炭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直接与间接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福山清洋水发储能电站并网,烟台已有9座储能电站投入运行,烟台电网储能容量达到454兆瓦/908兆瓦时,成为省内储能规模最大的市级电网。
把目光从沿海地区聚焦到内陆地区,以“重产业”结构著称的老工业城市淄博,在国家“双碳”大战略和山东省减碳降碳部署之下,正走在“脱重向轻”的路上,目前拥有光伏、风电企业31家,储能企业20家,绿色能源产业链发展初具规模。齐鲁储能谷便是淄博着重打造的“绿色、零碳”样板园区之一。
“我们储能谷布局了3纪瓦的光伏生产线,产品将陆陆续续发往全国各地,总共会为全国减少36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110万吨的煤炭使用量。”淄博景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轶群介绍。齐鲁储能谷以储能为核心产业,由零碳智慧产业园、固态锂电池产业园、先进储能装备创新产业园以及零碳智慧研究院组成,形成了储能、光伏及海上风电柔性传输国内产业链最全的三大产业。
齐鲁储能谷的“绿色、低碳”不仅仅体现在技术输出和产品生产之上,其园区自身也一直坚持“零碳”原则。齐鲁储能谷布置了自己的光伏、风电等一系列新能源设施,每年能够减少约65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2000吨的煤炭使用量。同时在淄博布局了黑牛300兆瓦的光伏项目、中式基地5兆瓦的光伏项目,能为淄博每年减少36万吨二氧化碳排量,以及每年约11万吨煤炭使用量。
一个个新能源领域的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一份份闪耀世界的“绿色答卷”,凝聚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山东实践,为全国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新路径。
向新、向绿、向未来,“碳”路澎湃“源”动能。先行区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山东将继续勇担使命、勇闯新路,以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不断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新篇章。
(作者:邬勇;摄影:李刚)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热讯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