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三的面粉和四分之一的江米面,和起,烫熟,再上锅蒸,然后调上颜色和蜂蜜,揉搓起来,做成的面人就可一二十年不裂不坏。”作家冰心在《“面人郎”访问记》中这样转述面人的制作方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面人郎”的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自豪地说:“冰心先生的文章写的正是爷爷郎绍安,他曾把面人带到国内外的外交舞台。”
三四岁时,郎佳子彧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边,目不转睛地看他捏面人,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到了四五岁,他在父亲的指点下正式开始学习捏面人。虽然面人的一个部位经常要反反复复多次操作才能过关,但他却从不觉得枯燥。
【资料图】
到了青春期,郎佳子彧对创作有了自己的思考,他开始排斥传统题材:“我当时觉得,只有做新题材的作品,才是对的创作。于是我更加关注各国的流行元素,只要是新的统统拿来,只要是传统的,一律忽略。”
如此,郎佳子彧陷入了“创新的迷途”,一次次面目全非的改变并没有创作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后来,他慢慢领悟到,创新虽然是万物更迭的必经之路,但不是所有的“不一样”都是良性的,有些还改变了原本的精华,这比不求改变的固步自封更致命。于是,他开始回归传统,潜心研究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试图从中总结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不一样”。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时刻,郎佳子彧在网络上看到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一张张被口罩勒得通红、布满压痕的脸深深触动了他,“当即就决定用作品把我的感动和敬意表达出来。”当天晚上,融合了巾帼英雄穆桂英的形象与医护人员的坚毅无畏、细腻温柔的面塑作品《巾帼》就完成了。
“以别出心裁的构思加上传统的美感是最难的。”郎佳子彧回忆创作过程时说,好的作品是需要二次创作的,赋予作品精神层面的情感,使之更加丰富、灵动。
在非遗传承之路上,郎佳子彧把传统技艺与时代热点相结合,创作出很多别出心裁的面塑作品,让人们看到了面塑这门老手艺的新玩法。
去年2月5日,郎佳子彧作为青年非遗传承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为参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外国元首展示了面塑作品与技艺。
“记得当时,我与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一起合作了面塑版的冰墩墩,他亲手完成了冰墩墩的眼睛,欣喜地看着自己的作品,问我是否能帮个忙?因为他家中有一对双胞胎,只带回去一个不好交代。”听完亲王的话,郎佳子彧和现场的工作人员都被他逗乐了。
但让郎佳子彧更开心的是,面塑手艺再次走出了国门,中国非遗文化走向了世界:“当我以中国手艺人的身份站在外国友人面前的时候,脑海里全是几十年来家人们伏在案头的身影,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非遗,从来没有停止闪光。”
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面塑艺术,郎佳子彧把作品与创作过程放到了网上。他复刻了爷爷的代表作《三英战吕布》,并通过3D扫描,完整地展现了整个作品。
“非常惊喜地是,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我捏的面人,在大家的热情支持下,我已经累积了200多万粉丝。其实他们不仅是我的粉丝,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粉丝。我要用自己的这双手,让作品击中新生代的心,使面塑这门手艺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郎佳子彧说。
责编:王瑞景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热讯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