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场表现及前景分析报告》,港交所上半年新股集资额跌出全球前三,排名第六。
(资料图片)
香港新股市场上半年缩量明显,一、二级市场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萎缩,直接导致投行业务量急剧放缓。尤其是国际投行在面临中资投行的崛起时,更相形见绌。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香港IPO市场中,中金国际担任保荐人上市的公司达到34家,超过摩根士丹利(亚洲)、高盛(亚洲)总和。
与此同时,寒风劲吹。国际投行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美银在内的多家投行开始裁员。
港股上半年IPO集资额跌出全球前三
德勤报告显示,以2023年上半年的新股融资总额计算,港交所上半年跌出全球前三位,排名第六。上交所及深交所将分别成为全球最大与第二大上市目的地。纽交所以完成上半年全球最大宗新股而取得第三位,该新股为一家消费保健公司。而阿布扎比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将分别排名第四位和第五位。
德勤预计,2023年上半年香港有31只新股上市,共融资178亿港元,对比2022年上半年的24只,新股数量增加29%,融资额微升1%。在2023年上半年,香港仅有1只大型新股上市和1只中概股回归上市。
分析今年以来上市新股,大部分的新股融资总额(97%)来自中国内地企业,即大约172亿港元,去年同期比例为87%(154亿港元),今年上半年来自内地的新股数量比例由去年同期的88%上升2个百分点至90%。内地企业在新股数量及融资总额占比均双双上升。
而今年上半年前五大新股主要由1只大型新股和1只中型新股所推动,融资总额由去年同期的109亿港元略微减少约8%至100亿港元。
而港股上半年主板融资总额为多年以来同期低位,记者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港股主板总融资额695亿港元,2020年同期为877亿港元,2021年同期为2129亿港元,2022年同期为177亿港元。
今年前十大冻资额新股合共冻结资金约80亿港元,仍以TMT行业和小规模为主,整体数字较去年同期的61亿港元上升31%。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南区上市业务合伙人施安迪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全球银行危机、美国持续加息和美国债务上限协议令环球资本市场变得更波动。由于市场表现乏力、投资情绪欠佳和估值处于低水平,很多投资者都将资金从股票中撤离,港股新股市场表现不佳属预料之中。”
“但香港资本市场也完成了多项令人感到振奋的改革,包括推出特专科技公司的上市机制和近期推出的双柜台证券,因此在等待主要数据如市场估值回暖的同时,很多公司仍然积极进行准备在香港上市的工作。”施安迪表示。
资本市场服务部预测香港在2023年全年将会录得接近100只新股融资大约1800亿港元。优化股票互联互通、科技公司分拆上市、中概股上市、全新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以及国际公司来港上市将会为推动因素。
国际投行在港IPO项目面临承销压力
香港新股市场疲软一定程度影响了国际投行的保荐承销业务。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高盛(亚洲)最近几个月接连退任多家拟IPO企业的整体协调人,其中包括药师帮、第四范式、科迪集团等,美林(亚太)也退任拟IPO公司Soulgate整体协调人。
中泰国际承销团队负责人曾臻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整体全球协调人在招股环节起到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要帮助整个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寻找投资人,包括基石投资者的锚定,所以保荐人肯定也是全球协调人,主要承担股票的销售,负责把票卖出去。最近国际投行接连退任全球协调人,可能是因为整体市场不好,外资行的销售能力不太行,票不太好卖。”
2022年8月港交所修改了《上市规则》,规定发行人必须聘请整体协调人,且港交所主板IPO项目必须在递交上市申请前不少于两个月委任保荐人兼全球整体协调人。根据港交所定义,整体协调人主要操盘后期的全球发售工作,拥有向发行人作出分配建议和超额配股行使酌情权等权利。
有市场人士指出,港交所修改规则的初衷是为了平衡保荐人的风险与收益。此前保荐人平均收费仅为包销定额收费的七分之一,而违规成本往往由保荐人承担,香港证监会认为保荐人收取的费用与其成本及职责不相称。倘若保荐人能同时担任全球协调人的包销商角色,其赚取的总费用可补偿出任保荐人时所需的额外资源及职责,因此设立整体协调人。
根据曾臻所述,国际投行退任全球协调人,或许是销售不佳。“港股现在整体市场比较疲软,欧美等亚洲以外的投资者对于很多IPO项目变得很谨慎,像高盛这类外资投行,主要是面向欧美投资者,现在市场不景气,高盛自己可能也知道这单卖不出去了,所以权衡后就主动退出。另外,随着中资投行的崛起,逐步打破了外资投行在香港IPO市场的垄断,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国际投行风光不似从前,在中国业务也面临诸多挑战。”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香港IPO市场中,中金担任保荐人上市的公司达30多家,超过了摩根士丹利及高盛担任保荐人在港上市公司数量的总和。
事实上,港交所IPO国际发售情况也不容乐观。
Wind数据显示,2022年成功登陆港交所的75家企业中,国际发行有效认购倍数的中位值仅为1.4倍,与2021年3.89倍的认购倍数相比出现大幅下滑。在此背景下,以欧美投资者为主要客户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亚太)等国际投行在港交所IPO项目的确面临更大压力。
Wind数据显示,高盛(亚洲)在2021年港股IPO保荐人业务排行榜中位居第二,市场份额占比12.88%,而2022年市场份额已经降至5.59%,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再降至3.23%。
业绩不佳,国际投行裁员不断
据悉,高盛、花旗面对第二季度股票销售及并购交易进一步下滑后,从6月中旬开始新一轮裁员计划。高盛在亚洲裁减超30个投行职位,当中包括9名属于股票资本市场(ECM)部门的投行家,其中1名是董事总经理。
据知情人士透露,亚洲的新一轮裁员是高盛全球新一轮裁员的一部分,未来几周其将在全球裁减最多250个职位。
摩根士丹利从5月底开始在亚洲市场裁减约7%投资银行员工的工作,尤其以中国地区的企业融资队伍为重灾区,被裁银行家常驻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地。为第二季尾前全球裁减约3000个职位、亦即全球裁员约5%计划的一部分。
但摩根士丹利一位驻香港的发言人不予置评。
作为应对投行业务收缩的行动一部分,摩根大通的最新裁员涉及各个级别的资历。据记者获悉,摩根大通上周初已经裁减20名在亚洲工作的投资银行家。但摩根大通拒评上述消息。
高盛总裁JohnWaldron在6月初的一次电话会议中表示,考虑到全球银行业和市场的情况,相信资本市场活动会更加低迷,股票和固定收益的活动水平更为疲弱。
Waldron认为,高盛的客户情绪“相当具有规避风险的倾向”,高盛的高层管理也非常谨慎:感觉我们将在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紧缩环境之中。
记者此前在参加花旗集团的一次电话会议中,其CEOJaneFraser表示,预计今年投资银行业务不会有太大反弹,美联储大幅加息和美国债务上限僵局料继续对企业客户产生影响。“下半年宏观经济或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不会像我们之前希望的那样强劲。”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热讯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